2012年3月18日星期日

和氏壁般的隱世小舖-蓺一

中環香港永遠的心臟每天行人絡繹不絕人人步伐急促從無片刻的逗留仿佛只要一停步自己便會停止呼吸

商廈林立的中環內有一條小巷叫畢打里這條只需一二分鐘就可穿過的小巷連接畢打街和戲院里每逢上下班時間行人都將這條小巷逼得水洩不通也許大家對這條小巷的印象只有這裏曾經有大鼠為患咬傷一名女遊客要勞動食環署大清洗卻不為意這條陰暗的後巷有近廿個政府設立的固定攤檔


位於戲院里一邊盡頭,有一個小檔,掛上大大的紅色招牌「蓺一」,單看名字,也許會一頭霧水,賣的究竟是什麼葫蘆,走近看看,才知道原來是售賣玉器。售賣玉器的蓺一,開業只有十多年,算是這裏「年輕」的一檔,誰知這小檔的名字卻大有來頭。





呢個名係上一輩既人改,佢係大書法家,叫咩名?問石禮謙啦!」上一輩的人從事圖章雕刻到了這一代就轉營做玉器生意而內裏的那塊牌匾同樣來頭不小出自書法家手筆這裏穿戴玉器的繩索條都是人手織造老闆娘由小時學師一路做一路學到現在開檔她甚為健談,一路親手穿繩一路和我們分享她的小販觀。


做小販其實是社會既中流砥柱好像這條巷好多補衫補鞋等工藝但而家社會都幾乎消失了。每個人本身都有求生既技能,但這個社會沒有給一個環境讓讓這些技藝生存,。 雖然名叫小販,但其實好多都是小手工業,亦都幫助很多人,好像那些破損的鞋,珠寶,首飾,衣服等,都可以修補,不然難道都棄了嗎?現在的社會容不下這些技 藝,那些圖章雕字,已經消失得不留痕跡。試想那些雕字,最少都要學師學十多年,習得一手好字才能雕出一個像樣的印章,現在的人都用機製的,手製的紛紛被淘 汰。不止如此,租金都扼殺了不少這些技藝,你看這條巷仔,很多人都會拿雙鞋走來修補,社會其實很需要這些工匠,不過租金這麼貴,他們根本負擔不起,動不動 就幾十萬幾百萬租,要補幾多對鞋?」
這裏的手繩都由人手編織,而玉石售價由百幾至幾千都有,絕對豐儉由人


問老闆娘經營如何?「我們總算托賴,檔口是政府的,租金較穩定,不過貨物成本就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畢竟人家都要賺錢嘛!」 她覺得政府重新簽發固定攤檔牌是好事「梗係好啦俾多啲空間人發展事業這些攤檔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讓人新人入行,其實政府應該撥點資源地方讓人家發展自己所長,起碼不會這麼多打家劫舍,綜援都會較少人申領啦!


闆娘擺檔廿年,這裏的人守望相助的精神最令她印象難忘:「以前的人互相幫助,爛左的飾物都幫手修補,這條巷的人都好好,好多時都會你幫我我幫你,這種不互 相計較的精神也感染到我,好多時客人拿些飾物來想修補,就算不是幫我買的,我都會幫他們修補,這不是為了拉生意,是為了幫人」此時有兩個XBC(即係唔知 邊度,總之係外國出世,分分鐘中文字都唔個既華人)走過來問老闆娘會不會修耳環,說是前面有人介紹的。老生常談卻在這小檔得到了印證,做好心,果然有好報。我們選了兩條手繩,付款時老闆娘還了我們一張,「唔駛啦!」


在戰國時代,楚國人卞和發現一塊被岩石,認為是一塊美玉,先後兩次將其獻給楚王,楚王以為只是一塊爛石,先後將卞和雙腳砍去,直至楚文王即位,才發現這塊美玉,在中環,我們也發現了這塊和氏壁

地址:中環畢打里近戲院里出口 

尚有更多照片在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justanotherstorehk 
請記得like以得知我們的更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